最新动态 聚焦苏宁

“哈尼郭富城”开史上海拔最高苏宁零售云门店,只因“多看你一眼”

2018-04-23 17:25:11  来源:  

多年以后,面对忙于零售云门店选址的伙伴,杜清永想起了第一次在深山家乡里,看见苏宁快递员的那个下午。

90后哈尼族小伙杜清永,生于云南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和平镇那洛村,也长于这个平均海拔近2000米的哀牢山村落。尽管“外面的世界”电商肆虐,但时至2015年,仍没有乡民敢在网上购买大件和家电。因为山路艰险,所有快递只送到县城。直到苏宁的快递小哥,用竹竿抬着一台冰柜来到村里。

(图:苏宁快递员用竹竿抬着货物进村,在当地山区并不少见)

那个下午,改变了很多人和事的轨迹。此前,作为村里少有的会网购的年轻人,杜清永每次要花3个小时去县城,帮腿脚不便的村民取快递。后来,他只要安心点击鼠标,做大家在苏宁易购上的公共买手。现在,担任村委会副主任的杜清永,带着村民加盟了苏宁零售云,,“通过苏宁的赋能,让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能买上高品质的家电,并借助苏宁的平台销售土特产,为大家做点实事。”

(图:被乡亲们称为“哈尼郭富城”的杜清永)


“震惊了,苏宁快递员竹竿抬冰柜进村”

杜清永在当地的外号是“哈尼郭富城”,这并不是说他长得真像天王巨星,或许在朴实山民的眼里,乐于助人就等于帅气。

杜清永从小生活在那洛村,直到2006年去县城读高中,才离开大山。高中期间,他就攒钱买了台电脑,“但上学的时候网购还不是很发达,后来毕了业去金矿当设备操作工,听朋友说才知道有网购这么回事。”


(图:那洛村位于哀牢山原始森林,平均海拔1784米,交通极其不便)

那洛村位于哀牢山原始森林,平均海拔1784米,最高点达2712米,购物一直是乡民们的痛点。“我是村里的年轻人嘛,就想改变这种状况。”学会网购后,杜清永开始为亲友邻居代购小型简易生活用品,但由于快递无法送到村里,他只能经常去县城取包裹,“去一趟3小时不到,来回得5个小时。大件物品更是不敢买,乡亲都是去实体店买,然后自己找车拉回家。”

直到2015年,杜清永忽然发现,村里出现了苏宁的快递员。“当时真的是震惊了,竟然还有快递能直接送到我们山里来,而且还是大件。”杜清永口中的大件是台冰柜,“被快递员用竹竿抬着进村的。”

随后,杜清永注册了苏宁会员,为全村人在苏宁上代购家电、生活用品、农资产品,“不管是山区还是大路不通的寨子,苏宁物流每次都能按时把产品送到,还教我们使用。”

按照杜清永的说法,光是时间和人力方面,苏宁就帮乡亲们降低了起码三成的生活成本支出。

(图:总能按时送达货物的苏宁快递员成了乡民的朋友,谁家的橙子熟了,都会让快递小哥尝尝)


加入零售云,但梦想比“当老板”更远大

2016年10月,镇沅县成功申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试点县,杜清永也成了那洛村委会副主任,他的目光逐渐不再局限于“代购”,“我很清楚乡亲们买东西的痛点,再加上现在又是村里电子商务的负责人,所以就在想怎么能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想要的商品。”

2017年,开放共享、O2O融合的苏宁零售云平台正式上线,打出的口号是“接入零售云,省心做老板”。苏宁为零售云门店量身定制系统,依托强大的IT技术和多年的零售能力,实现乡镇传统门店零售环节的数据可视化。此外,苏宁整合内外部供应链、物流、金融等全价值链核心能力,通过翻修店面、扩充品类、驻店指导等方式,将成熟的零售模式赋能给商户,选品、订货、营销、促销、陈列等统一运营。

最近杜清永代表村委会加盟了苏宁零售云项目,目前门店正在选址阶段,“2017年底,我就有这个打算了,因为我们整个县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家电卖场,而且苏宁的产品、价格、物流、售后都很好,这给了我们不少信心。”

事实上,杜清永的野心不止于“当老板”,看过很多苏宁精准扶贫新闻的他,更想依托苏宁这个大平台,带动当地农产品外销,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。

“镇沅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,而且距离昆明比较远,物流困难,容易导致产品滞销。比如今年年后,蔬菜市场价格不好,我们的优质生态豌豆没人要,只能看着心血烂在地里。”杜清永说,“就拿我们村来说,人均年收入7400元,在当地属于中下水平,一些优质的特产如干笋、红糖、热带果蔬、茶叶、土鸡蛋,瓢鸡(中国稀有地方鸡种之一)等,基本都没有外销。”

杜清永很认同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“扶贫不如扶智”的观点,今年,张近东带着《构建电商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助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》的建议上了全国两会,提出“电商扶贫要从捐赠扶贫、销售扶贫向产业扶贫、就业扶贫、创业扶贫,以及集体经济增收扶贫等模式转变”。

在海拔近2000米的山区开设门店,全国范围内恐怕只有苏宁能提供专业的店面运营指导和物流配送,“我们希望依靠苏宁的赋能,让镇沅名特产依托大平台走向全国,振兴镇沅乡村,帮助贫困人员增收。也许不久之后,大家就能通过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的平台,吃到来自我们的特产了。”

这一幕,应该不会发生在“多年以后”。